Выбрать главу

我的文学理念,几乎不曾从人道主义立场移动过。

这固然肤浅,却也无害。

我只不过是一个肤浅又无害的作家而已。

我已没了再深刻点儿的可能。

最后我要说,二十年间,此书每隔五六年必有幸再版一次。这对我是勉励。

我非干部子弟,非名人之后,亦无书香血统。我是老百姓的一个儿子。呈现中国一个老百姓的儿子在“文革”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的状态,是我写此书的初衷,也是它的一点点价值。

情怀渐觉成衰晚,鸾镜朱颜暗惊换。

现在的我,看我当年写的书,几乎一向是既欣慰又沮丧的──因为,总不满意……

2016年8月15日 于北京

第一章 七户大杂院

我们那个大杂院,共七户。卢家是“坐地户”。我家和其余五家,都因动迁从四面八方搬来不久。1966年元旦前,凑齐在那个院里了。春节,互相拜年,和睦友好的关系从此奠定基础。那一年我十七。初三。

吴叔是“院长”,以“坐地户”虔诚的热情,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管理我们这个大院的责任,晚十点插大门;早六点开大门;比较公平地划分各家各户盖“门斗”和煤棚的面积;撵走到院里玩闹的野孩子,对出现在院里的行迹可疑的陌生人进行盘问;突然断电则严肃地查寻原因;不失一切时机地树立威信。

他三十七岁,比我现在的年龄大一岁。可在我心目中是长辈。曾参加抗美援朝,立一次小功。复员当铁路乘警,得意过一阵子。天生的驴脾气,动辄以保家卫国的功臣自居,为些鸡毛蒜皮的事屡屡触怒领导,结果仅仅由于一次两厢情愿的“男女问题”被开除公职。不服,研究法律。上诉。认为按照法律条文,自己是在与那女人将“入港”而未来得及“入港”之际被“捉奸”的,算不得事实上的“奸情”。上级机关批驳;开除公职,依据的并非法律,是道德。未来得及“入港”算他走运。果已“入港”,就不但要开除公职,且要判罪了。那女人是他的顶头上司──一位老局长的年轻夫人。他各方奔走,到处辩白,希望获得同情。闹腾两年,难以翻案。万般无奈,只好继承他父亲卢老麻子的衣钵,干起推手推车敲鼓收破烂的行当。用他自己的话说,枪林弹雨都闯过来了,却一个跟斗栽倒在一个女人怀里爬不起来!“他妈的不过就是怀里呀!不过就是一个女人呀!”他常与人谈到自己当年这件功倍成半极可悲的“风流韵事”。因为“就是怀里”、“就是一个女人”,无比委屈。委屈中流露出很不上算的意思。“他妈的是她先挑逗的我!她是局长夫人,不先挑逗我,我敢勾搭她吗?他妈的事发后她倒哭哭啼啼,反咬我一口。如今还当上了科长!”他对败坏了他名誉、断送了他前程的女人恨得咬牙切齿。可每次诅咒之后,总这么说一句:“他妈的她真有股子骚劲儿,啪地飞个媚眼,谁是男人也酥半边身子!”分明还有点旧情难忘。

亏得卢婶对他极其宽大,一贯采取“无为而治”的可嘉态度,绝不怨恨。他也由这次惨重的教训得出一个睿智的经验──“家花虽不及野花香,到底是自己的,什么时候想摘什么时候摘!摘野花太不安全,太不安全!”

“破烂的换钱”虽数“下九流”的干活,收入倒比当一名乘警可观。屋里屋外,一年三百六十多天,净是一堆堆的破烂儿,卢婶从不嫌碍眼。

“管它是干什么的,花钱便当就成呗!我家那口子爱哪天开支就哪天开支,市长不是还得一个月才开一回吗?”卢婶对生活也持一种“无为而治”的达观态度。

哪天吴叔赚钱多了,她便使出一位堪称优秀的厨房夫人的浑身解数,做上七盘八碗,全家香香美美饱吃一顿。碰上吴叔犯懒不肯出门挣钱的日子,便熬一大锅高粱米粥或包谷面粥,从早喝到晚。院里的女人们都说,卢家的大人孩子不亏一副胃肠。只有我母亲对这种初一撑死初五饿死的生活方式不以为然,却没发表过评论。

吴叔自从情感经历受挫,对“野花”再也不存半点浪漫,变成了个专一不二的丈夫。收破烂以外的剩余价值,全部体现在酒棋二字上。守着酒瓶子,哪怕只有咸菜条,两斤“老白干”醉不倒他,自诩是“酒太极”的功夫。一旦醉倒,便捧着半导体歪在炕头听京戏。这是七成醉的表现,八九成醉的时候摔东砸西。十成醉的时候怵目惊心,握一把菜刀或一柄斧头,站在房顶上跳跃着骂大街,扬言和张三拚命,和李四不共戴天。张三或李四,大抵会来为了什么事向他赔礼道歉。这条街上住的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堆的人,谁愿和他拚命、和他不共戴天呢?“大哥,别生气!我那是醉话,咱哥们儿!你是我大哥!我哪能跟你拚命啊!……”他见好就收。能见好就收,证明他那十分醉也是不无水分的。我们院的人家没搬来前,他已经获得了两个绰号。当面一个,背后一个。当面人称他“卢二爷”,包含敬畏的意思;背后提起他,则都叫他“卢二驴”。我们搬来后,他企图只对我们公开第一个绰号,保留第二个绰号。事不由己,只好左耳听愿听的,右耳听不愿听的。

母亲最初挺惧怕他,曾叮嘱我们:“千万别惹他啊。惹了他,他拎着菜刀斧头闯到家里来拚命,你们爸爸远在外地,是妈能抵挡了他?还是你们能抵挡了他?”母亲的惧怕心理影响着我们。我们见了他,都赶紧低下头退避三舍。

有次他又喝到十分醉,大雪天,脱光了膀子,从他家房顶转移到我家房顶,跳跃着破口大骂某人,操一柄铁锨,舞得上三下四,蹦塌了我家一大片房顶。吓得母亲和我们躲在屋里不敢出门,过后,母亲到他家去,用些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劝慰他。

他受了感动,对母亲说:“老嫂子,难啊!我一个收破烂的,又是个犯过错误被开除公职的人,名分上低三分,不藉着酒装驴装虎,怕受欺负呀!”第二天还买了两罐罐头送过我家来,给母亲“压惊”。

母亲又这样对我们说:“其实你们倒也不必怕他。他心眼儿不坏,不过是个驴脾气,得顺着毛儿摩挲。顺着毛儿摩挲他,他还是通情达理的。”

大概因为母亲深谙与他相处的科学之方法,他对母亲从此很是尊重,不叫“老嫂子”不开口。使我们渐渐对他感到亲近起来。

他棋下得确实好。没被开除公职前,曾荣获全省职工象棋大赛冠军。那是他所获得的最辉煌的荣誉。傍晚在街头电线杆下摆出黄杨木棋盘紫檀木棋子时(冠军的奖品),不可一世的样子如同拿破仑。运筹帷握,决胜千里。举棋如山,落棋不悔。是当之无愧的马路坛主,街头棋王。所向无敌。非他自吹自擂,乃公认的事实。

和吴叔最早建立交情的是姜叔。姜叔是一个只有三百来人的大集体性质的小小制本厂的工人,吴叔的新棋友。因有幸加入吴叔的棋友行列,颇引以为荣。两人由棋友而朋友,推动两家关系过从甚密。

姜叔家的左邻是张叔家。张叔是一个区属的一个片儿的几个小商店的没有正式干部级别的“负责同志”,算我们这个大院里有点权力的人。其余几家买不到火柴、灯泡、肥皂、酱油、面碱一类东西时,少不了要走走他的“后门儿”。他乐于为众邻开这类小“后门儿”。

姜叔家的右邻是孙叔家。孙叔是当年哈尔滨市独一无二的龙江木器厂家俱车间的主任──正科级。比起张叔来,在众邻眼中,身份自然又不同。他是个很有官相的人。天庭饱满,地阁方圆。他不爱说话。无论在院里还是在街上,你不主动跟他打招呼,他决不主动对你开口。邻居男女们都认为他摆科长的架子。其实是他的本性如此。